|
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(NIH)宣布,将把“科研间接费”削减至15%科研团队遭裁减,数十亿美元的大学经费被砍,美国科学界寒冬悄然而至。 2月,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(NIH)宣布,将把“科研间接费”削减至15%,国家科学基金会(NSF)预算更是暴跌2/3,这意味着大学和研究机构需要自行承担大部分成本。 在经费不确定下,据报道,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削减35%的研究生招生,范德堡大学的一名院长在2月宣布暂停部分博士生项目的招生,南加州大学采取了类似的招生冻结措施,斯坦福大学则暂停了学校新员工招聘。此外,美国众多科研机构开始缩减对博士后和科研助理的招聘。 无独有偶,当地时间3月7日,哥伦比亚大学约4亿美元(约合28.98亿元)的联邦拨款被取消。面对接二连三的资金削减,有学者认为,在这样的条件下,科学研究将难以为继。 美国科研人,正经历“至暗时刻” NIH和NSF是影响美国公共研究领域经费的基石,每年共同资助数千个项目,支持数十万科研人员,可以说是大学的命脉,经费资助上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 此次NIH削减的间接经费,是指非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的“机构运营成本”,例如实验室和研究设备的开发维护、聘用教职员工的薪水等。每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在间接经费的比例上各有不同,有数据显示,哈佛大学的间接经费占比为69%,耶鲁大学为67.5%,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为63.7%。 可以看出,顶尖研究型大学的间接成本费率之高,一旦资金匮乏,科研项目的进行面临严峻挑战,特别是NIH将占比上限降至15%后,远低于高校和研究机构50%至70%的标准。 尽管这项新政在司法程序上的“靴子”还没完全落地,但是科研经费改革的影响已显现,这其中,医学研究遭受的重创最大。 从心脏病、帕金森症、禽流感等疾病的研究到一些药物的研究、心理问题的追溯等,都高度仰赖NIH提供的资金推进。比如俄克拉荷马大学获得920万美元用于癌症研究、免疫系统保护和农村医疗,在削减开支后,该大学名下的26个项目将受到影响,甚至停摆。此外因为项目暂停,一些博士后很可能面临解聘。 另一边,作为美国基础研究主要资助机构的NSF,根据《科学》杂志报道,白宫为NSF规划的新年度预算为30亿美元,预算削减超过三分之二,直接影响了物理学、化学、材料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。 伴随预算削减而来的,是对科研项目更严格的审查。根据美国科学促进会(AAAS)的数据,2023年NSF的青年科研基金申请通过率从往年的20%下降为不到10%。 |